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资讯 > 新闻资讯 > 物流头条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优质供应链该如何从中要效益 何明珂告诉你怎样炼成的


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对供应链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上下游企业的目光仍停留在各自的短期利益上。事实上,供应链管理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更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教授何明珂用他的“供应链经”向记者介绍 ,“ 强供应链管理可谓正当其时 ” 。

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 、教授何明珂

供给决定需求

记者:一直以来,您对“供应链”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分享一下您的“供应链经”。

何明珂: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产品或服务,统筹规划和整合核心产品与服务及上下游产品与服务的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环节,及金融、财务、法律、信息、物流等配套服务资源与运营而形成的体系。同时,企业或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相关服务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会产生价值,沿着供应链形成价值链。所以,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基础,供应链塑造价值链。

如今,供应链已成为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代名词,更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此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实施各自的供应链国家战略或全球战略,形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资源配置重复、产品同质化、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积压、产供销关系“扭曲”、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中国也开始注重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如何让该链条更加有效地运转则成为首要问题。


记者:近年来,关于推进供应链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何明珂:随着市场需求再加上各项政策的频繁颁布,发展供应链因被确定为新增长点和新动能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其中,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推进我国供应链创新工作;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7年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央有关部门也已首次出台了相关供应链管理文件,促进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供应链发展与建设的新起点。

当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供应链条越长就意味着成本越高、不确定性越大、效率越低。但供应链条的“长短”也并非仅靠自主意识就能决定,还需要依据产品的特性、竞争状况等来衡量。例如,汽车制造商一般不会在负责生产的同时又负责销售,他们往往会把销售环节转交给下游分销商、4S店等,也会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企业,当然也有自己成立专业物流企业的案例。然后客户下单后,汽车制造商再向原料供应商、零件商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来生产汽车。如此拉动一条供应链,各个环节又是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此外,上述案例也很好地诠释了为何这个长链条叫供应链而非需求链,为何国家出台的政策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其实,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大家现在更多注重的是刺激需求、刺激消费,而整个供应链链条运转的动力就是需求。不过,需求受限于供给,供给决定需求。

专业化与一体化结合

记者:当前,我国供应链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成本难降、效率难提高。请您谈谈其中的原因,优质的供应链又应遵循哪些原则?

何明珂:目前,市场上虽有很多供应链企业,但真正能把供应链条上的资源高效整合起来的并不多。我国供应链存在的典型问题是,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意识不强,企业间的信任感还有待提高,信息透明度仍偏低等。由于供应链的立体化属性,要求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专业化,以此为基础再形成一体化。


供应链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专业化。理想的供应链是由不同层级的上下游专业化企业组成的。专业化的企业整合形成专业化的供应链,每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整条供应链才会专业,专业化是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例如,当某个企业的某个业务达到专业化后,就会成为其上下游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为专业是制胜法宝,千万不可做“万金油”。但现在很多企业寻求所谓的“全面发展”,看似完备,实则不专业,这种发展模式就明显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供应链条上有不同层级的多个企业,且大家都有不同甚至相对的目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企业只有与上下游企业集成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精益供应链。

例如,没有优化供应链时,上下游企业经常会有同质化的库存(上游企业的产品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由于双方缺乏信任,下游企业往往也会自己存放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这就导致由于严重的资源重复配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但如果两家企业能形成一体化的合作模式(由任意一家企业库存,或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库存,上下游企业共享这些库存),则可有效地降低库存成本。需要注意的是,该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应单方面毁约,否则就会导致整条供应链断裂。

记者:很多人把物流与供应链混为一谈,物流与供应链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物流又在其中处于什么地位?


何明珂:很多人把物流与供应链混为一谈,这两个概念虽紧密相连但不能混为一谈。物流强调的关键点是“实物流动”;供应链的精髓是考虑上、下游的供求关系,是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的分工与合作。供应链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则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一条供应链可以覆盖多领域、多类型、多层次的多个企业,其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又都有分支,所以供应链是个立体多维、网状链接的复杂系统。只有整个“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值,分支上的各个企业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所以,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本身就是供应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企业都一定是在为某一条或多条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在某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有自己在这条供应链上清晰、明确的定位(物流业具体细分领域),并深耕服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

记者:物流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背后力量——物流人才也越发重要。请问,“物流人才”在供应链的链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何明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前从事物流工作的人的多以运输、搬运等体力劳动为主,现在随着技术进步和运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变革,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

当下,人工成本的持续提高,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对物流业这一服务方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物流各环节的参与者都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完善产品,以满足 “脾气越来越大”的消费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对人群整体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更高,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例如,未来即便最基层的农业生产工作者可能会要求是具有一定学历,因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需要计算、建模、预测等,学历过低、能力不强则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物流行业亦然,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被要求逐渐提高。


其实,物流并非一般性服务产业,它是产生成本、影响效率、关乎客户体验的重要服务产业。当前的物流企业对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有现实需求,如果某个企业缺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团队,其未来发展将必定受限。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物流企业是否意识到物流人才的重要性,是否清楚人力的投资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在培养物流人才的道路上,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应如何发挥协调效应?又该怎样共同推动我国物流人才整体结构和素质变革,以推进精益供应链的构建? 

何明珂:目前,物流人才在学校的“学”与到企业后的“用”依然矛盾重重,甚至存在学习内容与行业发展有脱节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的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导致在校学生获得的信息陈旧、过时;另一方面,某些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的体制、机制还相对比较僵化,对现实需求把握不够准确,还处于“关着门”的状态。所以,按照高校学术标准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就难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

好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高校等一直在寻求解决办法。首先,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如清华、北大等院校以创新为主,主攻重大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类院校以开发领先技术为主,抢抓新技术产业革命;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研究行业基本应用需求为主,提升行业运营水平;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为基层、运营一线提供充足的专业化人力资源。

上述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即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的个人素质。

其次,改革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将高校和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尽量做到“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因为,如果教师的知识未能及时依据产业的发展进行更新,甚至相关信息落后于企业,谈何教授学生?同时,不能仅以发表的论文篇数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标准,这极大地限制物流人才的发展。

为促进物流企业和高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的联动,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合作。例如,凡是通过上述方式帮助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有其他方面的补贴,以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和积极性。

记者:今年,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北京物资学院会有哪些举措? 

何明珂:今年,北京物资学院准备进行研究生培养改革,让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每个学科开设一门完全由相关企业专业人员讲授的课程。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位论文“真题真做”,学位论文由企业出题,不再由教授和学生“闭门造车”式地给出,学位论文答辩有一定数量企业专业人员参加,论文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由教授根据学术标准和企业家根据企业应用标准共同评判。这套制度在瑞典、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多年。

比如,瑞典高校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时,会将沃尔沃(Volvo)、哈苏相机(Hasselblad)、宜家家居(IKEA)等知名企业请到学校,由这些企业出题招标寻求研究人员,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申请研究该项目,申请获批后企业便出资辅助学生完成研究,论文研究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标准并非全由大学教授说了算,而是要看企业是否认为达到了研究目的。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避免了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

德国有一种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双元制”,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即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由企业选送。具体而言,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之前,要先选择一家企业入职,然后企业认为合格后再将学生送到高校进行学习,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相当于每个入学的学生其实都是“名花有主”,学生3个月在学校学习、3个月在企业学习,如此循环,交替进行,以达到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结合的目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物流专线,全国货运信息,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