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江苏省太仓港集装箱码头,3000多辆汽车整装待发,即将出口东南亚、南美洲等海外市场。据统计,2022年前11个月,江苏省太仓港汽车吞吐量31.8万辆,其中外贸出口12.6万辆。
在我国运输体系中,水运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据统计,中国海运贸易总量约占全球市场30%左右,有力支撑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航运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表示,我国高效统筹做好航运领域疫情防控、保通保畅和安全生产工作,下大力气提升航运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稳步提升服务能力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表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公布后,交通运输部立即逐项对照研究,制定印发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十五条优化措施,修订发布《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一版)》等,细化优化了行业基层一线做好防控工作的相关内容。
郭青松表示,各地各级交通部门严格落实港口及其一线人员等最新版疫情防控指南要求。比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及时安排一线作业人员提前进驻港区,采取封闭管理措施,确保了港口生产不断不乱。进一步加强通航建筑物疫情防控,指导运行单位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一线人员预备队,确保重要水路节点不因疫情而中断。
同时,不断加强行业运行监测调度,运输服务保障稳步提升。各级交通运输部门高效统筹各项工作,确保粮食、能源资源和外贸集装箱运输平稳有序,加强港口、航道和重点船闸运行监测维护,对重点物资船舶实行优先引航、优先过闸、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的“四优先”保障措施,国际班轮公司加大集装箱船舶运力投放,不断优化航线布局,为货主提供便利。
郭青松介绍,为消除疫情影响,交通运输部还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对港口集疏运货车司机、船员等群体关心关爱,协调在港口或港区附近设立核酸检测点,为集疏港司机提供便利;在水上服务区做好船舶加油、加水等基本服务保障。强化引航员等港口高风险岗位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港口航道运行平稳有序。2022年前10个月,我国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4.8%和5.5%,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0.5%和4%。特别是上海港持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7月份全面达产以来保持稳定运行,10月份日均集装箱吞吐量达13.6万标箱,环比增长4.8%。我国港口综合效率始终位居全球港口前列,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进绿色智慧转型
随着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以及人民需求进一步增长,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亟待提升。郭青松介绍,2022年以来,我国航运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绿色智慧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8月份,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在我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
我国航运业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着力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和安全韧性,今年以来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江苏滨海LNG码头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长江上游涪陵至丰都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等开工建设,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等交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等加速推进,为服务经济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各方统筹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船舶、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发展,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加快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在港航领域应用。2022年前10个月,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729.8万标箱,同比增长了18.6%。
日前发布的《2022国际物流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提出,数字化创新的百花齐放为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综合来看,物流+数字化成为国际贸易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航运业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
“统筹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和智能船舶发展,积极打造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全球海运服务网络。”郭青松表示。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4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22年建成投产,我国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2022年1月至10月,完成基于区块链的进口货物港口电子放货68.3万标箱,同比增长138%,进一步扩展了区块链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
优化内河航运布局
除了海运,内河航运在我国交通领域作用也十分突出。
近年来,长江航运得到了快速发展,航道维护水深稳步提升,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1万吨级江海船可通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可常年到达重庆。长江干线港口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更好优化长江干线港口布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1月份,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了《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及港口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部署要求,系统谋划长江干线港口发展及岸线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港口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表示,《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了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港口与国土空间利用、城镇体系建设、沿江经济发展等协同联动,着力打造统一开放有序、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现代化长江干线港口体系,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是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着力推动形成以长三角沿江、长江中游、长江上游三大港口群为引领的长江港口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最后是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构建长江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平安港口。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运输,提升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推动水港产城协同融合发展。
“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苏杰表示,要依据饮用水源、生态环境等保护要求,推动港口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
《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长江干线港口体系,港口岸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苏杰表示,届时,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将更加完善,形成枢纽作用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发展协同融合的长江干线港口发展格局,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沿江物流链产业链供应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