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为冷链物流牵条准绳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快速增长。不论是社区团购里的生鲜果蔬,还是超市冰柜里的冷冻肉制品,都是通过冷链物流将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联结起来。同样,疫苗、药品等诸多领域,冷链物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冷链基础设施不足、冷链装备亟待升级换代、冷链行业从业者冷链意识薄弱等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至今,国家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标准来支持其发展。尤其是近期,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我国第一个冷链物流领域五年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后,冷链物流领域的实施政策持续落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相关企业积极行动,随着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样日益显著,这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一条“准绳”。

  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正当其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增长8.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3,504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902元,增长11.2%。

  收入的提升,带来的是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副产品销售呈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对生鲜、冷冻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冷链物流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在古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让人们享受冷链运输带来的利好。发展到现代,冷链物流正在形成一条从新鲜果蔬、生鲜肉类到冰冻海鲜为一体的成熟产业链。截至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

  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暴发的两年多时间里,医药冷链运输显得更为重要,且所要求的条件更为严苛,尤其是疫苗运输的全程都离不开冷链的精准温度控制。根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的疫苗被浪费,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温度不达标而损耗。

  据媒体报道,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医药市场,各类疫苗、血液制品、生物药的运输都需要冷链物流护航。我国境内需要低温运输的药品总金额每年就高达数千亿元,确保医药安全高效安全运输的重担也落在了冷链物流的肩上。特别是新冠肺炎疫苗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接种,更是让民众对医药冷链的关注度大大提升。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副会长张签名看来,尽管近些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快速,然而和国际冷链物流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他进一步表示,这些差距主要呈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足,二是行业集中度偏低,三是尚未真正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正如张签名所言,尽管近年来我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但我国冷链物流仍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存在冷链流通率偏低、损耗偏大、成本较高等短板,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此背景下,建立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成为大势所趋。而冷链物流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自2014年至今,国家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标准来支持其发展。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正式出台的第一个冷链物流领域五年规划,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冷链物流的重视。

  随后,相关具体实施政策持续落地。

  5月13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加急文件,首次明确将通过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资金引导相关省推进供应链建设,此举将有效解决冷链物流资金来源问题,为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资金支持。

  5月1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积极推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冷链物流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冷藏箱港航服务品质,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

  4月13日,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完善冷链运输基础设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创新运输服务模式,健全冷链运输监管体系等。

  冷链物流发展有何症结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据张签名介绍,截至2021年底,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基本达到85%以上,而我国只有19%,其中预冷果蔬占比一般为10%,而发达国家高达95%~10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冷链的供给侧跟不上需求侧,而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就出在冷库、冷藏车等冷链基础设施上,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不高。也正是缘于此,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行业性工作,已被国家提进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工作范畴中。2021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存在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较多,西部中部资源较少;冷链物流企业集约化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分散,难以满足爆炸式增长的市场需求。据了解,限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域分布看,地区间经济、文化水平差距所形成的消费端的需求总量差异倒推冷链设施和企业“东多西少”分布不均。冷链物流企业及其主要设施投入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和一线发达城市,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

  从产业链布局看,配套设施少、信息化水平低或引发“断链”风险。我国冷链物流交接端温控设施和在途温控设备的整体投入不高,使得大多数冷链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保湿、冷藏,仅生鲜果蔬类每年有近18%的流通损耗。而且,专业技术设备与硬件设施的技术瓶颈限制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存储运输需要全程温控,但现有的冷链技术设备和硬件设施故障率偏高,自主科技创新运用存在盲点,不足以支撑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需求。


  从冷链企业竞争力看,存在“小而散、缺专人、缺资金”等问题。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冷链物流产业起步晚,主体多为地方或区域性的小规模企业,在极难获得资金和专业技术的支撑下,仅能通过低价低质等方式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来谋求生存。在缺乏上游和产业政策监管的情况下,给“劣币驱逐良币”提供了温床。

  从行业监管看,“标准不统一、地方解读不一、监管衔接相悖”并存。尽管规范冷链物流发展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未能形成“全链条”政策监管体系闭环,尤其对于跨区域、跨监管部门的物流环节,让企业方仅依靠自身的管理经营手段基本无法实现物畅其流。

  此外,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冷链物流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国内对于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对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物流时代周刊“中国物流100人(智库)”成员、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王继祥表示:“在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高度重视下,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冷链行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也快速增长,全程冷链追溯也有多年的发展,发展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规划》中同样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冷链物流行业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对于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误区,王继祥补充解释说:“有些企业投资了冷库用于生鲜食品物流,却发现冷库温度虽然冷了,但是却不能保鲜,出现了冻伤、腐烂、失水等很多情况。还有很多人因冷链物流发展‘火热’而贸然进入冷链领域,其甚至连冷藏库、气调冷库、保鲜库等设备概念都没有搞明白,也不清楚生鲜蔬果对冷藏车辆中温度、湿度甚至气体环境的要求。”

  在王继祥看来,冷链是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生鲜食品的生命活力,这才是冷链物流的目的。冷链物流的“冷”需要根据保持生鲜食品活力的保鲜要求确定适宜温度,该冷就冷,该热就热,生命第一。他进一步表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与普通货物物流的最大区别就是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作业对象是有生命的,是生鲜活体。而冷链的目的是让生鲜活体休眠,抑制快速生长成熟,控制存放与运输周期,为人们餐桌提供恰好完熟且风味最佳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绝不是为了冷而冷。”王继祥如是说。

  对症下药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冷链物流发展中呈现的上述症状,如冷链技术不一、温控不规范、行业监管不统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上。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姜旭告诉记者,当前冷链物流标准其实并不少,但实际应用的却是少之又少。标准的制定要专注于有多少人在用,具体为企业带来了什么,不是为制定而制定。他还表示,疫情暴发后,冷链物流压力激增,不乏物传人的现象。基于此,制定冷链应急的相关标准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且应急标准的建立不能限于当前的应急标准,更多的是为今后做铺垫,以“物流立国,冷链利民”为目标,建立业务持续管理体系,无论发生哪种突发事件,都可迅速解决。

  因此,姜旭建议分维度进行梳理。如对车、货、人、库,水产品、肉产品,硬件、软件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让标准更清晰。只有通过标准的制定,分类的清晰,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冷链物流服务能力达到国际标准。

  中外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陈征十分认同姜旭的观点。他也认为,构建冷链标准体系应当从大类分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领域的细分,这样才能具有共性化,建立出更适合企业应用、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此外,他也建议未来的冷链标准要更注重实用性,具体到为企业能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样才能引领企业使用标准。

  在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看来,标准化是物流业智慧化、绿色化的基础——冷链物流数据衔接、智能化发展以及践行“双碳”等都需要健全的标准体系来支撑。针对冷链物流标准方面的痛点,如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强制性标准少,推荐性标准多,标准间衔接不够紧密,部分领域标准缺失,标准统筹协调和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


  《规划》特别提出了健全标准体系的两大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加快填补标准空白;二是加强标准评估和执行力度,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发展要求、技术进步趋势的标准。

  王继祥则从企业对标准认知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各个部门、团体都在制定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之间缺乏协同,未形成体系。同时,企业的认知中存在一个误区——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标准成为国家标准甚至世界标准才是水平高的。但实际上,标准的级别越高,其普适性越强,受众越多。如果企业标准变成国家标准,其过高的要求就会驱使不达标的企业弄虚作假。

  而张签名则表示:“今后将陆续出台的国家冷链标准,对于那些不达标的企业不啻是一柄时刻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对于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企业来说,则等于从此有了一张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护身符和通行证;对于生产厂家或者货主来说,则不仅从此免却了辨别真假好坏合作者之烦恼,也多了一道将不守规矩的冷链物流企业理直气壮地拒之门外的官方门禁。”

  在物流时代周刊“中国物流100人(智库)”成员徐勇看来:“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未来仍要与国际接轨,把欧美日的强制性冷链物流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引入,根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相应参数。而现在,我国冷链物流标准较低,导致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应当提高准入门槛,让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留在冷链物流这个行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虽已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互交叉,各种行业组织协会分头制定的标准更是相互交错,这些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存在难执行、难落地的问题,并没有实际上的约束力,在现实指导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多方协同 为冷链物流牵条准绳

  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药品流通安全的关键环节。中央曾强调指出,要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

  当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如在《规划》中,专门提及了“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这一要求,提出要研究建立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和政企沟通,2022年底前完成现行冷链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集中梳理工作,提出废止或制修订建议。结合标准梳理工作,在冷链物流设施、装备、载器具、标识、流程、管理与服务等领域,补充完善一批企业和行业急需的标准,形成全链条有机衔接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在2021年11月26日,《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规范》等6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获批发布,这6项与冷链物流相关的国家标准即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标准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和服务规范体系,有助于推动食品冷链行业的高水平发展。

  为贯彻落实《规划》精神,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冷链物流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团体标准”的制定,先后于4月8日和5月18日召开线上会议,对标准编制上报立项的名称、目录大纲以及编委会、课题组成员组成和人员分工等事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据了解,该编委会课题组按照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加快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发展要求、技术进步趋势的标准,加强冷链绿色、智慧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填补标准空白的工作要求,通过高起点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接轨,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会长、中远海运集团总经理助理兼中远海运物流董事长韩骏告诉记者,上述举措不仅可以提升物流领域产品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还可以弥补市场标准的空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参与标准编制的单位也将从标准编制中获得行业客户认可,增强客户黏性,提升单位冷链物流服务的行业影响力。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副会长张芸则认为,制定冷链物流团体标准,需要联合企业的力量,完善标准体系内容、提升标准执行力度、扩大标准使用范围,而参与“冷链物流团体标准”制定的企业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这形成了多式联运的完整闭环链条。

  “未来5年将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因此标准的建设十分重要。”关于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中外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亮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对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进行规划,确定行业标准的内容,避免与其他标准重复;其次,希望行业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促进强制标准可以真正落地执行;第三,希望行业标准可以得到充分宣传,进一步促进行业标准落地实施。”

  中铁特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冷链物流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李进则从更为具体的层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是研究制定全国冷链物流运量统计口径标准;二是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的节能环保标准,例如“碳”排放的统计指标;三是建立冷链物流信息传输控制、信息追溯标准,解决不同冷链装备的远程监控系统之间数据接口互相不通用的问题;四是建立防疫消杀和检测标准,解决客户在疫情中多次消杀,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五是建立冷链配套设施设备标准、建立冷链物流成本和价格监测标准、建立移动冷库设备制造和管理相关标准、建立智慧冷链相关标准等其他标准。

  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的问题,而行业标准体系就像是一条准绳,为行业内的企业和从业者提供引领和指导,相信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逐渐完善的未来,行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冷链,物流,行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