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物流学院 > 物流技术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评判配送达标与否的4个标准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一般而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与配送相关的条件中找到一些维度,加以分析。

  库存周转

  从库存入手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主要通过库存周转这一指标来实现。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较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资金量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

  1.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成本和效益

  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入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等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供应保证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做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1.缺货次数

  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未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3.实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这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本文来源于SmartWMS智慧仓储管理系统,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仓储,仓库,管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