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用这句来套在供应链管理上也不为过。
笔者在接触库存管理等知识的起初阶段,认为所谓的库存管理必须在一个公司中,正经地操弄着键盘,看着那一堆堆显示的数据,线段起起落落的图像,然后在办公室里和不同部门争论,那才是叫库存管理。
直到有一日,笔者去了便利店。
便利店的饮料冷柜,隔着玻璃能够看到不同的饮料满满地放在架上,笔者打开选了其中一瓶原叶红茶(欢迎原叶公司打赏广告费,笑),随即后面的一瓶马上滑落下来,当关上玻璃门后,一眼看过去,还是满满的一架饮料。
当然,一眼而过,满柜整齐的饮料架比起杂乱无章,甚至还因此不肯定是否缺货的陈列,当然更能勾起购买欲,这个是属于陈列学之类的。
笔者在关起玻璃门后,看到后一瓶饮料,在笔者抽走了前面一瓶而又因为货架是稍微向前倾斜的情况下而自动滑落,忽然发现到原来库存管理其实就在这些身边的日常事情中。
不管什么样的库存管理的书籍,总是有各种公式,各种定义,各种图形来描述定时补货,定量补货等等,而这些非常典型地就在日常这种便利店清晰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每一行货架大概能容纳10瓶/罐的饮料,除了客人能在前面打开玻璃门选取自己喜欢的商品外,店员也可以在后面打开柜门把货物装载进去。
一个小小的冷藏柜就是供需过程的关键点。
那么,单人管理的便利店可以在不繁忙的时间段内,而多人管理的便利店则可以固定时间段内,通过检查这个冷藏柜查看柜内饮料瓶空缺的数量而决定是否往里补货。这些可以构成不同的补货模式,比如定时不定量,MAX模式,只要到达一个补货时段,那么店员就往柜里堆满饮料,不管只是空缺了一瓶的位置,还是空缺了八瓶。
又比如,只要发现空缺了五瓶以以上位置的,才安排补货进去,那么这就是定量不定时补货形式。因为考虑到来便利店的多是个体为主,大多数都是选择一到两瓶饮料,很少出现一个人同时买上四到五瓶的情况,所以决定五瓶空缺为补货线,这就是根据历史数据来判断并设立的补货水准线,也就设立了所谓的安全库存。
同理,某种饮料最近实行了促销和大量的广告投入,因此最近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因此被吸引而去买这个饮料,因此店员只要有时间看到空缺就去补货,这又是一种考虑了新的驱动要素,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预测需求而建立的一种补货模式。这就是定性和定量预测结合的实际例子。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库存管理变得可视化了,供应链透明化了,而不是盯着POS机数据或者电脑数据而计算并补货了。
在一间日常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实际上能够发掘到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知识和实践。
因此,笔者说,供应链管理,不是光从书籍,光从专家文章等就可以学到,多发掘日常身边的示例,数据思考,这样你的水平就会更容易得到提升。
本文来源于林梦龙,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