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来临,冷链作用更显重要。日前,财政部、商务部决定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为重点,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相关文件已经发布。由此审视,农产品冷链既是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短板所在,也是今后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的潜力所在。
随着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呈现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征,不同于米面油,果蔬、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仓储运输需要冷链支持。以果蔬物流损失率为例,发达国家可控制在5%以下,而我国该数据明显较高,原因就在于冷链物流还不发达。此前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降低产后损耗,增加储运能力。
长期以来,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卖难买贵”成为困扰农业的突出难题,影响着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分析起来,农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短时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农产品冷链物流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钥匙。“暂时卖不掉就先存起来”“错峰的农产品更吃香”,可以实现错季销售、扩展区域,既满足周年供应、消费升级需求,又能提升附加值、助农增收。
当前农产品冷链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链”现象,冷链设施总量明显不足。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冷库数量偏少,低温加工配送中心不足,公路冷藏及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极低等问题有待解决。尽管全国冷库容量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速,目前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但是,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仍低于多数可比国家,还不能完全满足庞大的农产品产销需求。
除总量问题以外,还有结构性矛盾。首先是城乡冷链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同质化低价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相当部分冷库利用率不高。其次,设施标准规范滞后,现有标准不统一、衔接不够,不少地方温控手段粗放,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效益。此外,运营主体也面临一些困难,其大多实力较弱,筹资能力较差,在用电用地等关键环节存在堵点。
壮大冷链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产品冷链物流本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还要达到监管部门可溯源、可追查的要求。对市场主体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智能分拣、全程温控等智慧冷链技术应用,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冷链结合,加大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备投入。对政府部门来说,要开展数字化冷库试点,构建多层级数字冷库网络,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通行业信息数据壁垒。
做强冷链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冷链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虽有显著收益,但风险也很大,还有很大的公益性。比如,日本、韩国形成了以农协为主体的仓储保鲜冷链体系。法国、荷兰依托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已在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机制,要推动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近年来,有的第三方冷链平台联合保险公司,创新探索农产品运输过程理赔服务,较好解决农产品流通“无险可买”的难题,各地不妨借鉴。
农产品冷链是产地与市场的桥梁。总体来看,要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提高冷链质量效率,做好各环节衔接。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冷链建设已具雏形,下一步要做好两个“一公里”衔接。要与产业优势衔接,聚焦产地“最初一公里”,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初加工功能的中小型仓储设施。要与消费需求衔接,面向城市“最后一公里”,健全销地冷链分拨配送体系,引导商超企业等完善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设施。
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