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物的移动,原则只有一条:少移动!
在保障货物存储和库存数准确的同时,少移动意味着工作量的减少,效率的提升。
看一看越库作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大行其道,我们便可得知,货物少移动的重要性。
因为一些货物不需要入存货区,就少了一道动作,因为这不只是距离的问题,还伴随着叉起托盘、放下托盘之类的动作,这些动作花费的力气和时间才是主要的。
预留标签、缠绕膜
对于入库操作,一般来说,进存货区主要是为了等待一些单证处理完成,或者货物本身需要进行贴标签之类的简单操作。
这些动作可不可以提前预备,即时操作呢?
答案是可以的。
凭借信息化系统的便捷性,我们可以提前确认好入库的订单货物的目标,准备好相应的工作。
如此,货物可能就只需要在入库过道上停留两三分钟,比如说贴个标签、加一层缠绕膜什么的,不需要去存货区绕一圈,甚至不需要从叉车上放下再叉起来。
出库减少货物移动的方式
比如说一次性纸杯,定制的,带有特殊logo,用大纸箱装,每个纸箱里面有二十包,每包几十个。
每次入库的时候都是几百个大纸箱,码起来要用好几十个栈板,而每个订单的出库量,大概一两包吧。
现在有两种操作方案:
一种是直接在库位上,也就是在栈板上拆箱拣货;
另一种是,我们划定一个批量存储区,货物主要存储在这里,同时放一两箱到货架上,拣货的时候只在货架上拣,货架上缺货的时候,从批量存储区补货过去。
第一种方案的好处很明显,少了一次移动,也就是库内补货。这次移动没有这么简单,它意味着需要随时检查货架上的库存是否充足,需要有指定的责任人负责及时补货。
而第二种方案的好处也很明显:
一个是节约了仓库的过道面积,大批量同批次的货物存储,有时就可以省去过道了;
第二个是方便了现场管理,栈板存储区进行拆零操作其实挺麻烦的,会有包装材料清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果能集中在货架区域开箱拣货,现场管理会容易很多。
第三是缩短了拣货路径,本来操作一个订单可能需要走遍整个仓库几千平方米,因为这个方案,可能在几百平方米内就把货拣完了。在时间上体现,就是本来需要三十分钟拣一单货,现在可能只需要三分钟。
那么问题来了:两种方案选哪个?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量化:补货这个动作需要花费多少人力,拣货这个动作节约了多少人力,如果花费得多,就用第一种方案,如果节约得多,就用第二种方案。
这两个数据好算吗?怎么算?估算出一个初略数值,应该问题不会很大。我们按常识去分析,可能也会有一个大概的结论,毕竟,拣货是零散的,补货是批量的,总的算下来,行走的路径一般是节约了,除非存在绕路的设计。
只是多了监控的需求、从库位上搬动到补货车、从补货车搬动到货架上的动作,如果搬动的效率高,总体就是节约的,如果搬动的效率低,总体就是浪费的。
需要思考的因素
第一是仓储系统。如果没有仓储系统的支持,这个补货要怎么做?在大多数仓库都高速运转的今天,人工监控是很难做得到的。
第二是周转速度。为什么要考虑周转速度呢?因为周转速度决定了补货频率和货架上需要的库存量,也就是每次补货的量。
第三是操作空间。如果安排不合理,补货路径有可能和拣货路径相冲突,你要出来,我要进去,过道宽了费地方,过道窄了过不去。
第四是货品结构。按第二种方案操作,单独针对一种货品,针对十种货品和针对所有货品的具体执行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是针对一种货品,我们可能让某个人以半天为周期进行补货,如果针对十种货品,可能需要一个人专门进行补货,如果针对所有货品,可能就采用系统补货单的方式进行操作。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放开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假设现在加一条限制:我们仓库并没有什么货架,那么我们所做的所有讨论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没有选择的空间。
第二种方案,也就是库内补货的做法,在拆零率很高的散杂货仓库,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现在仓库运作速度越来越快,这种方案的优势可能更大。
本文来源于SmartWMS智慧仓储管理系统,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