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即配市场,未来谁主沉浮?

  即时配送是应O2O而生的一种物流业态,自2015年以来便保持着30%以上高增速的状态。当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驱动下,其更是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服务模式,与同城快递、商贸零售、生鲜冷链之间的业务渗透和交叉也更加多样化,为追求规模效应和成本领先优势,在不同的市场主体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成为每个人工作生活轨道的常规变量,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也在一系列的数字中得以印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2019年增长10.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6%和16.2%。

  在线上消费强势增长的支撑下,2020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同比增长31.2%。其中,快递的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121.7亿件,同比增长10.2%。与此同时,在消费线上转移的驱动下,用以满足人们外卖、生鲜冷链、商超零售、医药等本地化生活需求的即时配送更是呈现节节攀升态势。

  即时配送业务规模保持高增长。

  以2019年数据为基础,即时配送订单量突破180亿单,同比增速达到36.93%;而2019年同城快递业务量完成110.4亿件,同比下降3.3%。由此,以2019年的同城快递和即时配送业务量构成的本地配送需求矩阵中,即时配送占比将近62%。而据艾瑞发布的《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预测, 2020年中国即时配送用户人数将达到4.82亿,市场规模递增到2500亿元左右,同比增幅在20%到30%之间。因此,疫情驱动即时配送业务量进一步高增长态势。

  即时配送服务追求极致体验。

  在即时配送的服务方式中,既有众包模式,比如大家熟知的美团配送、蜂鸟即配以及UU跑腿、闪送等,也有以快递企业直营的同城业务梯队,比如达达快送、顺丰同城急送等产品细分。对于餐饮外卖和生鲜零售订单占比超过70%的即时配送而言,为保持消费者高位的复购率和实现口碑营销,不同的运营模式在追求配送快响应、高时效,服务的多元化、精细化和品牌化发展方向上能够达成一致。因此,在即时配送的消费场景中,不乏委托配送员代购鲜花蛋糕、电子产品等日常物品,同样存在喂猫、遛狗、送钥匙等生活个例,足够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也成为配送服务价值实现的有力支撑。

  即时配送服务离不开科技助力。

  相较于电商物流业务,即时配送由于主要是本地化生活需求产生,其需求来源更加分散和随机,配送时效的个性化更强。因此,对即时物流平台而言,需要对客户下单进行高精准度的分析,结合配送需求的时效特征、物品类型等个性化需求,借助智能调度系统匹配到适合的骑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即时物流平台通常依托海量订单数据、配送员位置数据、商家和零售业主数据等,充分发挥前置仓发货、社会化运力资源智能调度等以促进客户体验的不断提升。

  即时配送需要服务下沉创新。

  从淘宝电商快递到同城寄递,再到小时级和分钟级送达的即时配送,表现出来的是配送时效的高度压缩,其背后逻辑是物流服务的触角向消费者一端的逐步下沉而形成的及时响应能力。现有的美团配送、蜂鸟配送和达达快递“三足鼎立”市场,预计占据即时配送整体份额在75%以上,支撑其市场份额的依然是美团、阿里口碑和京东三大平台的商流驱动作用。后续的市场增量拓展有赖于在线下商贸、生鲜、冷链、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也会因此形成不同梯队市场主体的价格竞争,而配送价格的高度市场化竞争将会加速线下零售向线上转移。

  疫情之下,即时配送服务成为本地化商贸零售、餐饮外卖、生鲜冷链等需求的基础设施保障,拓展了实体商家商品销售的覆盖范围,加速实体商贸业态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发挥着城市末端物流消费微循环的重要功能。一方面,通过搭建即时物流平台,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城市末端配送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伴随着即时配送业务规模的高速增长,不断出现订单时效延误、运力超负荷等现象,其中也不乏追求配送时效而产生的道路交通违规,以及由此引发的骑手个人安全风险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问题。

  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全国400万的快递员跑出了1%的GDP,即时配送作为物流的细分领域,当下的高增速和基于“即时配送+”所产生的消费场景创新,将刺激业务增量的新突破,进而成为GDP增长做贡献的一份子。

  首先,挖掘“即时配送+”增量空间。

  零售的O2O模式是即时配送缘起的驱动因素。数据显示,生鲜冷链类物品的电商平台渗透率还在10%以内的水平,而即时配送“端到端”的高时效服务与生鲜冷链物品配送之间供需对接匹配度高,且配送物品货值的提升为提高即时配送价格提供了增长空间。同时,针对人们消费需求呈现出的新特征,比如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带来的配送需求增量,即时配送要做此类需求的场景转化,以社区团购为例,其配送密度集中、配送半径缩短、物品类型相对明确,在定价策略和人员调配方面需要注重规模引导。

  其次,发挥科技赋能即时配送。

  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已逐渐培育起消费者“无接触配送”的习惯,餐饮外卖的配送在“最后一百米”通过入柜方式代收已经不是新事物。早在闪送2018趣味数据时就显示,其最快订单80秒送达,类似的应用场景较之电商快递“双11”分钟级抵达更进一步。极致时效体验的背后,足见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智能调度和骑手行动之间完美的无缝衔接。在多样化的即时配送细分领域,也将更多涌现出配送订单分发、路由设计、运力调度等方面集成化配送解决方案,而消费者本身感受到的就是越来越好的服务体验。

  第三,区域市场下沉有待开拓。

  当前的即时配送业务量中70%-80%产生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配送需求还存在较大释放空间。此外,鉴于电商快递日均超过2亿的业务量已经成为常态,而在“双11”“6·18”等电商促销期间,日均业务量突破4亿也不罕见,在干线运输和中转分拨实现寄递物品的属地分解后,困扰电商快递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也将为即时配送企业分得一杯羹。

  最后,平衡好平台速递与“温度”。

  相信刷爆社交网络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大家并不是陌生。顺应上述的技术话题,技术应用本身是个刚性的、量化的指标,也是提高即时物流平台时效的有力工具。而平台借助信息系统工具的管理要避免限于机械的转化,在评价即时配送服务绩效考核中,除了考虑配送时间的权重外,基于配送人员形象管理、语言沟通、服务态度等柔性因素也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子。说到底,消费者满意的前提下,即时配送就是完美的一单。

  立足新零售基础设施的定位,即时配送如何更多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人工集约和算法优化,具备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本地生活服务能力,也是影响线下零售向线上转移的关键所在。此外,伴随即时配送服务品牌独立化运作和业务类型的多元,在配送运力、人力调度等资源间寻求整合共享也将为成本集约找到新的空间。

  总体上,最大限度发挥成本领先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或许是即时配送主体间形成市场份额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即配,市场,企业